文化生态研学会成功举办第50场学术沙龙
2022年5月25日(周三)晚7:00,在信息楼东楼514教室,文化生态研学会成功举办第50场学术沙龙。此次沙龙主题为:气候变化下草原游牧民族的迁徙。本次沙龙由孙永副教授主持、张龙海博士主讲、王爱民副教授点评。沙龙开始,孙永老师首先介绍了到场的张龙海博士和王爱民副教授,接着孙老师指出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复杂而深刻的,研究我国历史气候变化与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能增进对自然——社会耦合系统多元互动的理解。首先研学会第一研学组选派的陈亚鑫同学(21中文本1)发言。陈亚鑫同学从气候的寒冷期和温暖期两方面,讲述了气候变化对游牧民族的深远影响。她提出随着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不断交流融合,游牧民族开始了半定居的生活,才有了“家”的概念。接着研学会第二研学组选派的李方岳同学(21中文本2)发言。李方岳同学通过列举各个朝代气候对游牧民族的影响,论述了气候变化与草原游牧民族迁徙的关系,她认为“人类族群迁徙的原动力归根结底是希望生存并更好的生存下去”。最后研学会第三研学组选派的郭燕俣同学(21历史本1)发言。郭燕俣同学指出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是有迹可循的,将北方游牧民族迁徙分为了四个时期
滨州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骨干刘雪燕副教授 与“孙光新先生文学创作大学生研究团队”成员座谈交流
2022年5月20日15点,在人文学院3教406办公室,滨州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骨干刘雪燕副教授与“孙光新先生文学创作大学生研究团队”成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团队负责人宋婕同学以及小组其他成员参加了座谈。在座谈交流中,刘雪燕老师与同学们结合孙光新先生的散文作品,探讨了孙光新先生散文创作的特点。刘雪燕老师指出,同学们要在研读散文作品的过程中善于挖掘孙先生不同作品的共性,然后反复阅读,确定明确的研究选题。此外,刘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回答了同学们研究孙先生散文过程中产生的疑难和困惑,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孙先生写作时的思想感情。刘老师还提醒同学们不要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最后,刘老师鼓励同学们积极进行自主的讨论和交流,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加深对文章理解。通过此次座谈会,同学们受益良多,对孙光新先生散文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定位,明确了接下来的目标与任务,为后续更深一步的讨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滨州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永副教授 与“魏书旗先生文学创作大学生研究团队”成员座谈交流
2022年5月20日14点30分,在人文学院3教301会议室,滨州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永副教授与“魏书旗先生文学创作大学生研究团队”成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团队负责人夏子涵同学以及小组其他成员参加了座谈。在座谈交流中,孙永老师与同学们结合魏书旗先生的作品,探讨了魏书旗先生诗歌和散文创作的特点。孙永老师指出,同学们要在深入研读魏书旗先生作品的过程中善于挖掘魏书旗先生在作品中显性呈现或隐藏的生态思想及文化情愫,建议从文本内部和外部两个宏观维度进行研究,通过反复阅读,结合相关研究文献,确定恰当而独特的研究选题。此外,孙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了一些文学批评的相关知识,比如社会历史批评、叙事批评、文化批评、语义分析、形式主义批评和孟子“知人论世”方法的重要性等。孙老师还回答了同学们在研究魏先生作品过程中产生的疑难和困惑,引导同学们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魏先生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孙老师还提醒同学们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研究作者及作品,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看待分析作品。最后,孙老师还鼓励同学们积极进行自主讨论和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此次座谈会,同学们受益匪浅,对魏书旗先生诗歌和散文等作品的解读和
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成功举办第49场学术沙龙
2021年12月14日晚19:00—21:00,文化生态学研学会在信息东楼514教室成功举办了以“从孙子兵法的角度看黎汝清笔下的皖南事变”为主题的第49场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由邢长远副教授主持、韩荣均副教授主讲、王爱民副教授点评。沙龙开始,邢长远副教授对黎汝清进行了介绍,认为黎汝清军旅题材小说十分有研究价值,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发言讨论。首先,研学会第一研学组选派的陈亚鑫同学(21中文本1)发言,陈亚鑫同学从客观角度和主观角度两个方面入手,援引孙子兵法中的军事理论,探究皖南事变新四军遭受重创的种种原因,并阐述了这场同室操戈的悲剧带给我们的启示: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既要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接着,研学会第二研学组选派的刘瑞琦同学(21中文本2)发言,刘瑞琦同学讲述了知己知彼、先胜后战、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三大原则,并以唐太宗为例,论述了坚持三大原则的重要性。最后,研学会第三研学组选派的侯淑敏同学(21中文本2)发言,其以《孙子兵法》中“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为例,指出了叶挺和项英作为指挥员在思想、意志和品德上的不足,从军事和现实角
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成功举办第6场学术沙龙
2021年12月4日19:30—21:00,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在信息楼西楼503教室成功举办第6场学术沙龙。本场沙龙由杜昕冉同学(21中文本2)主持,宋婕同学(21中文本1)担任点评人,吴雨羲同学(21中文本1)担任主题发言人。沙龙主题为“璎宁散文意象探析”。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全体会员参加本次活动。沙龙开始,主持人杜昕冉同学(21中文本2)介绍了各研学组选派的同学。然后,各研学组的同学们展开发言。第一研学组选派的胡佳琳同学(21中文本1)通过对璎宁的散文集《飞翔的另一种形式》进行解读,具体阐释了璎宁诗化的语言风格;又以《一块铁的硬以及暖》为例,向同学们说明了璎宁的创作题材与关注视点在大幅拓展,璎宁的笔下流露出关切与悲悯的情怀,彰显了人情、人性的温暖。第二研学组选派的王岱恩同学(21中文本1)分析了璎宁的散文作品《玫瑰刺》。在这部作品中,璎宁女士一改从前,从体味个人蜕变、生活苦痛、成长经历到聚焦社会普遍现象,体现了一个由小我的个人意识到大我的生命意识的转变过程。作者以“玫瑰刺”为主要意象,将人一生中所经历的苦难、欲望、痛苦比作“玫瑰刺”,阐明了“只有接受人的种种不完美,才能轻松惬意地
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成功举办第48场学术沙龙
2021年12月13日晚19:00—21:00,文化生态学研学会在信息东楼514教室成功举办了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生态意义的解读”为主题的第48场学术沙龙。本次沙龙为学生专场,研学会全体学生参加了沙龙。沙龙开始,主持人王欣乐副秘书长对本次沙龙活动的流程做了简要的介绍。首先研学会第一研学小组选派的焦点同学(21历史本1)发言。焦点同学认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仅是一个关于成长的寓言,更是一个关于人类生存的寓言,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在各种冲突关系中达到和谐生存的哲学。接着研学会第二研学小组选派的赵晓琳同学(21中文本2)发言,其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作品中蕴含的生态审美因素。同时她将作品和其他同题材的作品进行了横向比较,指出作品一改同题材“悲剧式”的创作风格,采用诗意化的画面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给人们新奇的视觉体验的同时,唤起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最后研学会第三研学小组选派的许雨萌同学(21中文本1)发言,许雨萌同学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两方面解读了作品的生态审美意义。同学们对其提出的“世界的本真状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等观点
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成功举办第5场学术沙龙
2021年11月26日19:00—21:00,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在信息楼西楼503教室成功举办了第5场学术沙龙。本场沙龙由李潇涵(19中文本1)同学主持,沙龙主题为“时培建诗歌多元解读”。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滨城区作家协会时培建主席、王光利副教授、邢长远副教授、李玉英老师以及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全体同学。沙龙开始,李潇涵(19中文本1)同学简要介绍了参加本次沙龙嘉宾、老师以及各个研学组所选派的各位同学。第一组研学组选派的李文婷同学(20历史本1)解读了时培建先生写给母亲的三首诗歌。李文婷认为《母亲的画像》中作者对母亲二字只字未提,但满篇却又字字在写母亲;《母亲听说》中所描写的母爱刻骨生动又朴素易懂;《生日题山茱萸兼寄母亲》中则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儿子对于母亲的爱。杜昕冉同学(21中文本2)、亓永静同学(21中文本1)、张高远同学(21中文本1)等同学积极参与了讨论,并与时培建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第二组研学组选派的蔺文汇(20语教专1)同学从亲情、故土、山川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时培建先生的诗歌特色。蔺文汇提出时培建先生通过对故土、亲情、山川这些人类共通情感的诗意解读,把艺术和自然、主观和客观联系
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成功举办第47场学术沙龙
2021年11月25日(周四)19:00—21:30,在信息东楼514教室成功举办了文化生态学研学会第47场沙龙。沙龙的主题是为:当代日本社会文化与民族精神解读。本次沙龙由邢长远副教授主持、武建雄副教主讲、王光利副教授点评,文化生态研学会全体同学参加了沙龙活动。沙龙开始,邢长远副教授强调了我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密切联系,两个国家是相互学习、相互为师,对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研学会第一研学小组选派的杨其成同学(21中文本1)发言,其主要探讨了两点:一是当代日本社会文化产生的原因,主要从传统文化、欧美现代文明、泡沫经济三个方面来说明日本文化不断变化的原因。二是当代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从日本人过分注重其他人的看法来说明日本的耻文化,从啃老族、宅文化、低生育率等社会现象来说明日本的丧文化。研学会第二研学小组选派的韩蕾(21历史本1)发言,主要对当代日本社会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影响、日本民族精神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反作用两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日本社会文化与民族精神是相互促进发展的。研学会第三研学小组选派的张洁(21中文本1)发言,其从孝道、相扑、和服探讨日本多元的社会文化。其认为
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成功举办第4场学术沙龙
2021年11月20日19:00—21:00,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在信息楼西楼503教室成功举办第四场学术沙龙。本场沙龙由郑林同学(20历史本1)主持,沙龙主题为“王新生:戏剧·女性·人性”。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李彦红副院长、耿宝强教授以及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的全体会员。沙龙开始,主持人郑林同学(20历史本1)介绍了参加本次沙龙老师以及各个研学组所选派的各位同学。第一研学组选派的杜欣冉同学(21中文本2)通过对王新生笔下身处不同时代背景的女性进行解读,来挖掘她们身上善良、勇敢、坚韧,敢于冲破时代赋予她们的枷锁等特征,论述了王新生笔下人物在自我与社会的矛盾抉择中所表现出的人性复杂。梁宇豪同学(19中文本2)对仁儿暗中助力母亲与和尚私通,但在母亲死后,杀掉和尚这一矛盾行为进行了探讨。王欣乐同学(20中文本2)则从仁儿矛盾的心理进行分析,解读其杀掉和尚这一行为是对纵容母亲愧对父亲的自责,是对封建旧道德的违背,是一种由本我到超我的转变。第二研学组选派的宋婕同学(21中文本1)分析了王新生先生的《诗娘》,通过分析游百川夫人周氏和诗娘两位女子形象,探讨了封建制度下女子的悲惨命运,肯定了诗娘“自梳”是
滨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臧宝荣女士与研究中心师生座谈交流
2021年7月3日下午4:00,在人文学院3教409教研室,滨州文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耿宝强教授带领大学生研究团队的王硕、梁雨豪、吴梦雪等同学与滨州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滨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一级编剧臧宝荣女士进行了座谈交流。座谈会由耿宝强老师主持,耿老师表示臧宝荣女士创作了《村长下嫁》《三爬墙》《好面丁有喜》《黑龙传奇》《一念》等众多剧本,其中《一念》被业内评为拉开了吕剧小剧场戏剧发展的新篇,带有很高的创新性,本次座谈交流主要围绕《一念》的创作初衷、人物塑造等内容展开。王硕、梁雨豪、吴梦雪等同学向臧宝荣女士介绍了个人对《一念》的理解,并向臧女士请教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臧宝荣女士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回答了同学们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臧宝荣女士谈到《一念》剧本创作初衷是以唐传奇的侠义精神为触发点,向传统致敬,通过描写大恩成仇,反映人性的复杂性,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深入思考。对于人物塑造,臧宝荣女士谈到《一念》中人物设置极简,全剧一共三个人物,桃花、文良、仁礼都具有自身的矛盾之处,一念成善、一念成恶。藏女士着重提到了文良形象,这是一个不同以往的有勇有谋、傲气聪明,具有侠义之情、江湖气息的小
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成功举办第46场学术沙龙
本次沙龙于2021年6月7日(周一)晚7:00开始,在信息东楼514教室举行。此次沙龙主题为:滨州文学的生态意蕴研究。此次沙龙参与人员为文化生态研学会全体学生。沙龙开始吴玉珠同学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简要介绍,并大致地介绍了此次沙龙的流程,随后又对本次沙龙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她提到滨州文学作品植根于滨州这片土地,滨州作家的作品反映了滨州的风土人情特色。首先第一研学小组选派的周茂安同学(20语教专1)发言,周茂安同学指出李登建先生的散文写作处在一个为周边乡村和乡亲代言立传的位置。站在这一角度来看,李登建先生的散文写作就具备了两重意义。其一,李登建先生作品充盈着一种湿润而质朴的地气和人气,反映和刻绘的是梁邹平原乡村之间生动新鲜的人生景象。其二,李登建散文根植梁邹平原上的乡村众生和物事,构成了李登建先生散文源源不断的素材和情感,也使得其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联系大地众生的品性。接着研学会第二研学小组选派的赵森同学(20中文本2)发言,赵森同学主要从无处安放的乡土情怀方面来阐述对孙光新先生散文的理解。赵森同学指出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许多作家的灵感都是来源于自己所亲身经历的生活环境,孙光新先生就
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成功举办第45场学术沙龙
2021年5月27日(周四)晚7:00,在信息东楼514教室,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成功举办了第45场学术沙龙。此次沙龙的主题是为:韩国生态文化研究。此次沙龙参与人员有陈玉涛副院长、邢长远副教授、陈冉博士以及文化生态研学会全体同学。沙龙开始,邢长远老师针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了简要介绍。邢长远老师指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韩国文化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研学会第一研学小组选派的王欣乐同学(20中文本2)发言,王欣乐主要探讨了两个内容:一是韩国釜山甘川洞村在政府主导下,通过文化艺术创新激活地区经济,从落后的“贫民窟”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韩国“圣托里尼”,真正实现传统村落的振兴。二是韩国的山水时调的情况。接着研学会第二研学小组选派的李佳依(20语教专4)发言,其主要阐明文化生态具有民族性和包容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其认为生态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生存,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兴则文化兴,生态衰则文化衰。最后研学会第三研学小组选派的孙世宇(20历史本1)发言,其主要探讨了韩国文化特征形成的历史原因,并提出应为以韩国文化输出为借鉴,更好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学
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成功举办第44场学术沙龙
2021年5月13日(周四)晚7:00,在信息楼东楼514教室,文化生态学研学会举办了第44场学术沙龙。此次沙龙主题为:生态视野下的网络小说创作研究。此次沙龙参与人员有耿宝强副教授、邢长远副教授、孙永副教授、韩建奇老师以及文化生态学研学会的全体同学。沙龙开始,孙永老师针对本次沙龙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并分享了他个人对于网络小说的认识。邢长远老师提到当前时代网络小说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及网络小说与其他媒体的融合情况,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次沙龙主题的研究,对网络小说生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首先研学会第一研学组选派的吴玉珠同学(20语教专3)发言。吴玉珠同学从网络文学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不同主题代表不同人生,网络文学发展既是挑战亦是机遇三个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随后,同学们对网络作家的创作谈了自己的见解。接着研学会第二研学组选派的刘金(20语教专1)发言。刘金同学首先说明了网络小说是当代文学的新形式,分析了网络小说的创作分类与内容,并举了不同网络小说的例子对生态视野下的网络小说创作进行了研究。随后,刘瑞珍同学对其发言中涉及的“作家中心论”提出质疑,现场师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最后研学会第三研学组选派
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成功举办第3场学术沙龙——滨州当代戏剧研究
2021年5月29日19:00—21:00,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在信息楼西楼503教室成功举办第三场学术沙龙。本场沙龙由邓子芳同学(20中文本2)主持,沙龙主题为“滨州当代戏剧研究”。参加沙龙的同学对王新生、臧宝荣的戏剧进行了探究和解读。沙龙开始,邓子芳同学简要介绍了本次沙龙的主题和滨州戏剧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滨州戏剧的主题表达、写作风格等进行深入探讨。第一研学组选派的刘津彤同学(19中文本2)从王新生作品《草民老冤蛋》入手,分析了当代农民在社会变革中的复杂心理。刘津彤认为剧情冲突中人物的两难性对人物形象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陈维飞同学(20中文本2)谈到臧宝荣戏剧中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和小曲,使得作品更贴合人民大众。第二研学组选派的张晓丽同学(19中文本2)分析了王新生先生的《游百川》所体现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她提到该剧通过对滨州历史名人的挖掘,塑造了一位置生死于不顾,具有大无畏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山东大汉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滨州历史文化。她还指出这部作品选材于历史却又关照当下,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贾甲琪同学(20中文本1)主要从《诗娘》《红雪》等作品入手,分析了王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