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师生拜访滨州交通发展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著名诗人李辉先生
2021年5月22日上午9:00,在滨州交通发展集团611会议室,研究中心主任邢长远副教授、副主任孙永副教授、学术骨干朱玲玲副教授带领大学生研究团队的同学拜访了滨州交通发展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李辉先生。邢长远老师介绍了前来拜访的师生情况和滨州文学研究中心工作开展情况。李辉先生对研究中心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畅谈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经历。李辉先生提到自己从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经发表诗歌作品600余首,先后出版诗集3部、纪实文学集1部,曾参加《诗刊》社第24届青春诗会,参加第二、三、四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诗歌入选《诗刊》“每月诗星”和多种选本。李辉先生特别提到纪实文学《生命的骑迹:三枚心脏支架伴我单车挑战极限》的创作经历。2013年,李辉先生带着三枚心脏支架,骑一辆公路自行车,11天半骑行2155公里,爬高11121米,完成了从鲁北平原到青藏高原、从黄河入海口到三江源头的极限挑战,创造了做过心脏支架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一次连续骑行距离最长、速度最快、爬升最高、强度最大的纪录。这本书承载了李辉先生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担当。作品出版后,产生了巨
滨州文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王新生戏剧创作访谈会”
2021年6月1日下午16:00,在人文学院3教301会议室,滨州文学研究中心举办了“王新生戏剧创作访谈会”。山东省舞台艺术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滨州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德艺双馨艺术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王新生先生,滨州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滨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一级编剧臧宝荣女士,研究中心主任邢长远副教授,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永副教授、李彦红博士,研究中心学术骨干李伟萍博士、刘玉华副教授、韩建奇老师以及王新生先生戏剧创作大学生研究团队的同学参加了访谈会。访谈会由邢长远老师主持。邢老师表示王新生先生创作剧本数十部,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中国戏剧奖、曹禺戏剧奖、群星奖、田汉戏剧奖、中国京剧节一等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编剧奖、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中国戏剧文化奖、中国戏剧奖·小戏优秀编剧奖、中国小戏艺术节编剧金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广东省精品工程奖、泰山文艺奖优秀编剧奖、山东省艺术节编剧一等奖等,是滨州戏剧界的领军人物,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都是有影响力的剧作家,十分感谢王新生先生能够接受研究中心的邀请参加此次访谈会。邢长远老师向王新生先生、臧宝荣
航空法治中心研究成员名单
序号姓名出生年月学位专业技术职务研究方向工作单位1赵晓光1970.08博士讲师航空法;航空政策;行政法人文学院2孟庆芬1967.04硕士高级经济师航空法;航空政策国家民航局国际合作服务中心3华栋1965.05硕士高级经济师航空政策吉祥航空公司4王绍喜1975.06博士助理研究员民商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5金韬1983.09博士讲师法学理论宁波大学6李志宏1973.08硕士律师航空法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7沈劈峰1973.07硕士律师航空法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
航空法治研究中心关于航空法治建设的工作计划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航空客货运输业面临诸多问题,航空公司削减运营成本,努力保生存的现象仍然在较大范围内存在,为了响应国家拉动需求复苏经济的号召,推进行业复苏工作开展,特作出如下计划:1、开展后疫情时代航空法治领域前瞻性的理论研究。追踪国际航空法治研究,系统梳理我国航空领域立法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疫情防控时期航空法治进行前沿性研究。2、针对我国我省航空产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促进疫情冲击下航空行业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3、民法典的全面实施对航空行业的影响。技术路线:1、整合科研资源,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通过航空法治研究中心,依托我校飞行学院、航空工程学院、机场学院等航空领域的优势背景,覆盖我校法学教育、飞行员培养、航空工程、机场管理等学科的科研资源,强化学科融合,将多学科优势力量集中到一起,针对疫情防控时期航空法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理论界、实务界的力量整合。2、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中心在校企合作中的纽带作用,实现与国内尤其是山东省内航空企业的全面对接,突破以往校企合作中企业与单个教师、单一学术团队的合作模式,从而实现科研成
滨城区作家协会主席时培建先生与滨州文学研究中心师生座谈交流
2021年5月9日上午9:00,在人文学院3教404办公室,滨州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骨干李玉英老师带领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团队的同学与滨城区作家协会主席时培建先生进行了座谈交流。座谈会上,时先生结合自己诗歌创作情况,围绕诗歌该如何读、如何想、如何写等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耐心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交流过程中,时先生强调诗歌创作中“思想的留白可以产生更多的感触” “范围之外,印象反而更深”。李玉英老师指出要进一步研读时先生的诗歌文本,扩大阅读面,将时先生的诗歌与其他优秀诗歌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把握时先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通过与时先生的交流与沟通,同学们对时先生的诗歌创作理念和创作特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学们收获多多,座谈会取得了良好效果。
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成功举办第2场学术沙龙
2021年5月6日晚上19:00—21:30,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在信息楼西楼503教室成功举办了第二场学术沙龙。本场沙龙由李潇涵同学(19中文本1)主持,沙龙的主题为“滨州当代散文研究”。参加沙龙的同学对刘庆祥、李登建、李辉、魏书旗、璎宁、孙光新等作家的散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解读。沙龙开始,李潇涵同学简要介绍了本次沙龙的主题,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探讨,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有所收获。第一研学组选派的赵森同学(20中文本2)探讨了孙光新先生在散文创作中无处安放的乡土情怀;肖天同学(20中文本2)则以璎宁女士作品《玫瑰刺》为切入点,阐述自己对于人生苦难的深深思考,并引起同学们对人生中“刺”的思考。第二研学组选派的徐心悦同学(20语教专4)分析了刘庆祥先生《撕棉花》中所体现的朴素真挚的写作风格,并且与同学们就“在散文中现实和虚拟哪方面更重要”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周茂安(20语教专1)将李登建先生《疼痛的旧风景》与《白鹿原》进行对比研究,深入探讨旧文明与新工业文明间的冲突。第三研学组选派的邓子芳同学(20中文本2)结合李登建先生的生活经历,分析其散文创作中的乡土意识与平民情怀;韩姝萌同学(
航空法治研究中心简介
为加强学校航空内涵建设,2018年9月人文学院成立航空法治研究中心。航空法治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1、开展航空法治领域前瞻性的理论研究;2、针对我国、我省航空产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航空法治研究中心成立以后,注重整合科研资源,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依托我校飞行学院、航空工程学院、机场学院等学科优势,针对航空法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研究中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研究中心在校企合作中的纽带作用,实现与国内尤其是山东省内航空企业的全面对接,从而实现科研成果和需求结合、人员和项目结合,为校企合作拓展空间。研究中心积极参与政府决策,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参与政策咨询、传播学术思想、发展教育培训、推动人才输送等各种渠道参与航空行业的立法和决策,从而提升学校在学术和政策领域的影响力。研究中心立志建设一个具有战略价值的高端特色智库,主动承接航空法治国家重点课题,输出高水平的航空法治研究成果,以增强我校在航空领域的影响力。研究人员:孟庆芬专业技术职务: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航空法;航空政策工作单位:国家民航局国际合作服务中心华栋专业技术职务:高级经济师研
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举办首场学术沙龙
2021年4月23日晚上19:00—21:00,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会在信息楼西楼503教室成功举办了首场学术沙龙。本场沙龙由刘津彤副会长主持,沙龙的主题为滨州当代诗歌研究。参加沙龙的同学对赵雪松、王长征、李辉、许烟华、舒中、时培建、牟海静等诗人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解读。沙龙开始,刘津彤副会长简要介绍了本次沙龙的主题,同时鼓励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探讨,力求有独立见解和收获。第一研学组选派的赵宇轩同学(19中文本2)探讨了赵雪松诗歌中的乡土情怀与生态意蕴;吴玉珠同学(20语教专3)则以诗人的人生经历作为切入点,对赵雪松先生、时培建先生的诗歌发表了个人的见解。第二研学组选派的贾甲琪同学(20中文本1)从许烟华先生的《三十七计》入手,结合当下各国争夺文化遗产这一热点,对诗中的乡土情结和家国情怀进行了阐释;徐心悦同学(20语教专4)以诗歌《小声说话》为切入点,分析了赵雪松先生的诗歌所蕴含的哲学意味;毕玉君同学(20语教专1)就牟海静女士的诗歌《这样的黄昏》发表了个人的见解——诗人就是那些寻找生活褶裥里美妙性质的人。第三研学组选派的刘瑞珍同学(19中文本2)以《烟华》为例,分析了许烟华先生的诗歌
滨州市文联副主席刘庆祥与我院师生座谈交流
2021年4月11日下午,我院韩荣钧、王爱民、邢长远三位老师带领滨州文学大学生研究团队的同学拜访了滨州市文联副主席、滨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刘庆祥先生。在滨州市文联417会议室,刘庆祥主席与师生们进行了座谈交流。刘主席介绍了自己的文学创作情况以及即将开始的《寻找蚩尤》大散文写作的设想。此外,刘主席还结合大量的文物图片,畅谈了自己在东夷文化研究上的心得和成果。王爱民博士、韩荣钧博士、20历史本的张效植同学、19中文本的梁雨豪同学先后发言,与刘庆祥主席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航空文化中心“十四五”期间规划重点工作任务
1、2021年10月,举办校园航空文化建设展,与团委开展第五届航空文化节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校内外专家学者航空文化建设研讨会2场,举办航空文化大讲堂2场,推动学术交流,指导学生立项以航空为主题的国家大创、滨州学院SRTP项目2-4项。2、2022年12月,印制校园文化宣传手册,加强航空校园文化知识普及,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提高师生文化素养。与团委开展第六届航空文化节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树立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深入航空公司、航空院校调研,在航空文化建设、教育资源共享、航空人才培养、科研课题申报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加强航空文化研究,立项课题2项、发表论文2-5篇、完成山东省教育厅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项目,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3、2023年6月,持续开展航空文化专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推进航空文化教育,开设《航空史话》通识课程,举办航空文化大讲堂2场,加强学生对学校发展历程、学校精神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爱国、爱校意识,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并内化为航空爱国、航空报国行为,把学校航空文化素质教育的软硬件资源辐射到民航企事业单位,助力我国民航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全面提高。
航空文化研究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
航空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我国重要战略产业,做大做强航空产业,对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航空文化作为航空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在强国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快研究和推广航空文化也成为行业内外的共识。滨州学院航空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年,按照校内外协同、跨学科、跨院系的方式组建,是国内首家航空文化专业研究机构。目前,航空文化研究中心确立了航空安全文化、航空企业文化、航空文化产业、航空科普教育、航空人才培养5个研究方向。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5人,讲师8人。航空文化研究中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开展航空文化研究和航空文化活动,探索航空文化研究校企合作新模式,推进航空文化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航空文化研究、交流、培训、咨询服务“四位一体”平台,打造航空文化特色品牌,更好地服务我国民航事业发展。航空文化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以学校全面推进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发展战略为宗旨,以建设校园航空文化、加强航空类专业人文素养教育为目标,致力于构建航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打造立体式、全方位的航空文化
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成功举办第43场学术沙龙
2020年12月10日晚,文化生态学研学会在信息楼东楼514教室举办了第43场学术沙龙。此次沙龙主题为:电影《幽灵公主》的生态解读。此次沙龙的参与人员为文化生态研学会全体学生。研学会第一研学组选派的肖天同学(20中文本2)从生存渴望的平等性、生存许诺、人与自然调和三个方面畅谈了自己的感受。研学会第二研学组选派的李晓棣同学(20中文本2)从影片反映的生态问题、存在的寓意及对现实的反思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研学会第三研学组选派的刘宗芹同学(20历史本1)从诸多矛盾成一体、自然法则不可破、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三个方面论述了人类与自然如何共生共存的大命题。参加学术沙龙的同学针对上述三位同学的发言,积极互动交流,现场氛围十分活跃,在交流中同学们对电影主题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最后,郭业敬、徐迪两位同学围绕本场学术沙龙进行了点评,从生态角度对电影《幽灵公主》进行了更深入的解读,让同学们对人和自然关系命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文化生态学研学会举办第42场学术沙龙
2020年11月27日晚,文学生态学研学会在信息楼东楼514教室举办了第42场学术沙龙。本次沙龙主题为:生态美学与道家人生智慧,由王光利副教授主讲,邢长远副教授主持,研究生处闫永利处长、李盛涛副教授等参加了沙龙。王光利副教授主要围绕道家的生态美学智慧的最高原则:“道法自然”、道家的生态平等和谐思想:“万物齐一”等六个方面深入阐述了生态美学与道家人生智慧。19中文本1的张庭信同学、20中文本1董鑫政同学、20语教专1的毕玉君同学作为研学小组的代表也做了主题发言。最后,闫永利处长、李盛涛副教授对王光利副教授和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并现场回答了同学们的疑惑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