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文化生态研学会成功举办第50场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

2022-05-31

浏览次数:

116

20225月25日(周)晚7:00,在信息楼东楼514教室文化生态研学会成功举办第50场学术沙龙。此次沙龙主题为:气候变化下草原游牧民族的迁徙。次沙龙由孙永副教授主持、张龙海博士主讲、王爱民副教授点评。

沙龙开始,孙永老师首先介绍了到场的张龙海博士和王爱民副教授,接着孙老师指出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复杂而深刻的,研究我国历史气候变化与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能增进对自然——社会耦合系统多元互动的理解。

首先研学会第一研学组选派的陈亚鑫同学(21中文本1)发言。陈亚鑫同学从气候的寒冷期和温暖期两方面,讲述了气候变化对游牧民族的深远影响。她提出随着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不断交流融合,游牧民族开始了半定居的生活,才有了“家”的概念。接着研学会第二研学组选派的李方岳同学(21中文本2)发言。李方岳同学通过列举各个朝代气候对游牧民族的影响,论述了气候变化与草原游牧民族迁徙的关系,她认为“人类族群迁徙的原动力归根结底是希望生存并更好的生存下去”。最后研学会第三研学组选派的郭燕俣同学(21历史本1)发言。郭燕俣同学指出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是有迹可循的,将北方游牧民族迁徙分为了四个时期。接着,她提到了北方游牧民族迁徙,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的变化只是诱发因素,只能决定其发展的方式、方向、速度和进程。

茶歇过后,张龙海博士围绕此次沙龙主题进行了发言。他提出游牧与农耕都是适应气候而发展的,并对此进行了中外对比。他还对游牧民族迁徙的路线进行了详细说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迁徙主要有两大趋势,即“西迁”和“南下”。其中,以匈奴、突厥等为代表的部分“西迁”游牧民族,一度远迁至海外诸国繁衍生息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下”游牧人群基本都与北方汉族或其他民族“融为一体”,这些分析加深了同学们对游牧民族迁徙的理解。

最后,王爱民副教授做了沙龙点评,王老师强调了水对游牧民族的重要性,将内蒙与东北进行了对比。虽然内蒙与东北都处于高纬度,但相较于内蒙而言,东北平原离海更近,所以东北地区资源更加丰富。本场沙龙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