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成功举办第46场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

2021-06-10

浏览次数:

217

本次沙龙于2021年6月7日(周一)晚7:00开始,在信息东楼514教室举行。此次沙龙主题为:滨州文学的生态意蕴研究。此次沙龙参与人员为文化生态研学会全体学生。

沙龙开始吴玉珠同学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简要介绍,并大致地介绍了此次沙龙的流程,随后又对本次沙龙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她提到滨州文学作品植根于滨州这片土地,滨州作家的作品反映了滨州的风土人情特色。

首先第一研学小组选派的周茂安同学(20语教专1)发言,周茂安同学指出李登建先生的散文写作处在一个为周边乡村和乡亲代言立传的位置。站在这一角度来看,李登建先生的散文写作就具备了两重意义。其一,李登建先生作品充盈着一种湿润而质朴的地气和人气,反映和刻绘的是梁邹平原乡村之间生动新鲜的人生景象。其二,李登建散文根植梁邹平原上的乡村众生和物事,构成了李登建先生散文源源不断的素材和情感,也使得其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联系大地众生的品性。

接着研学会第二研学小组选派的赵森同学(20中文本2)发言,赵森同学主要从无处安放的乡土情怀方面来阐述对孙光新先生散文的理解。赵森同学指出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许多作家的灵感都是来源于自己所亲身经历的生活环境,孙光新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着重于刻画生养自己的故乡的人,正是自己的故乡给他带来无尽的灵感,通过一篇篇朴实生动的散文将自己的故乡展现给了我们。

最后研学会第三研学小组选派的韩姝萌同学(20中文本2)发言,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谈了谈舒琦先生和王新生先生作品中的生态意蕴。韩姝萌同学指出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还有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要用三分清醒和七分的做人底线,去创作出更有意义的作品。

此外,周茂安同学点出了李登建先生作为散文作者,扎根邹平对远方日子深深的眷恋。赵森同学从乡土情怀来分析孙光新先生的散文,也正体现出孙光新先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感。韩姝萌同学提到了舒琦先生在诗歌创作中“口语”的创作特色以及王新生先生以生命来写作的风格。

梁雨豪同学对本次沙龙进行总结。梁雨豪同学提到:每个人都肩负着家乡的文化担当,浓重的乡土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未来的人生轨迹,生活在滨州这片土地上,我们可以从滨州的散文作品来了解滨州这片土地的地域特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