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李志超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10月26日下午,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青年学者李志超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教科书的文化叙事和教学实现》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我院王光利教授主持,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学专业师生约100人聆听了此次报告。本场学术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李志超教授主要分析了教科书的文化叙事特点,指出叙事具有意义关怀、图文共生、润物无声的特点;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为教科书文化叙事的基本向度,主要分为宏大叙事、小型叙事和视角转换;第三部分,在已经厘清叙事属性和类型的基础上,李志超教授着重强调了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教科书的文化叙事,指出教师需明晰教科书的叙事思维,把握叙事切口,能够掌握叙事表达中以小见大的方法,并能创设留白的叙事支架,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给予学生再叙事的机会,使隐形的叙事显性化,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李志超教授的讲座,案例生动,脉络清晰,深入浅出,获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对教师如何清晰地认知叙事并在教学中落实有着极强的指导和启发意义。报告不但具有浓厚的学术性,更有着优秀的实践意义,能够激发师生们在教学前积极思考,在教学中认真实践。
山东大学丛新强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10月26日上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丛新强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从鲁迅到莫言的精神传统》的学术报告。本场报告由我院王光利教授主持,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学专业师生约100人聆听了此次报告。学术报告的第一部分,丛新强教授从鲁迅《呐喊》说起,尤其是以《孔乙己》为例,着重说明,文学追求的“从容不迫”艺术境界也是人生追求的精神形态。对应于张炜的后期作品和莫言的后期作品;第二部分,从鲁迅《彷徨》说起,尤其是以《伤逝》为例加以说明,文学内在的主题意蕴也是人生成长的自我批判,即人的灵魂层面的忏悔意识。对应于莫言的《蛙》等作品;第三部分:从《故事新编》说起,尤其是以《铸剑》为例加以说明,文学所表达的历史观念也是人生面对的终极去处,那就是面对虚无结果的过程呈现。对应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作品。丛新强教授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内在的文化传承和逻辑线索,从鲁迅到莫言可以提供一条值得思考的精神脉络。如从容不迫的艺术追求、内在灵魂的救赎意义、终极关怀的历史意识等。这不仅是文学精神的表达,其实也是人生精神的体验。丛新强教授的讲座内容精彩,时空视角宏大,对作品的精神脉络有着极
我院赴渤海革命老区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暨支部结对共建活动
为持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走深走实,丰富支部结对共建形式、提升党员教育成效,10月23日,我院党总支组织党员赴渤海革命老区教育基地(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开展主题党日暨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学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李继峰参加活动,惠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张丽,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编办主任李小涛等陪同。大家先后参观了渤海革命史展区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四个主题单元和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院落及思想政治教育展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主题篇章。参观学习过程中,党员们通过一份份珍贵的史料、一帧帧泛黄的图片、一件件历经沧桑的实物,重温了渤海老区走过的艰难历程、深刻领悟了老渤海精神的优良传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在红色观影区集体观看了《赓续前行》专题教学片,深切体悟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操,并从中接受精神洗礼、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前行力量。在《渤海魂》大型雕塑前,党员们面对鲜红党旗,高举右手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提升党性觉悟、坚定理想信念。 通
我院1978级中文专业校友回校开展入学45周年庆暨 大型纪录片《一九七八我的大学》首映礼活动
我院1978级中文专业校友回校开展入学45周年庆暨大型纪录片《一九七八我的大学》首映礼活动10月11日下午,我院1978级中文专业校友回校开展入学45周年庆暨大型纪录片《一九七八我的大学》首映礼活动。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孙银河出席活动并讲话;原滨州师专中文系主任武守杰教授、我校合作发展处、人文学院负责人和教师代表、1978级中文专业校友、纪录片制作团队代表参加活动;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校友王敏勤主持会议。会上,孙银河副校长、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王保中、老教师代表武守杰、校友代表韩克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和致辞;关玉国、韩克顺代表1978级中文专业的老同学们,向母校赠送了大型纪录片《一九七八我的大学》原版,表达了校友们对母校的殷殷深情,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对激情燃烧岁月的无悔和礼赞。会后,与会领导、校友们一起观看了大型纪录片《一九七八我的大学》,并参观了校史馆、飞行学院荣誉展室。
非遗进校园|人文学院举办“非遗大讲堂”,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为弘扬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学院特于2023年10月11日晚19:30,在4教106举办“非遗大讲堂”,面向2023级全体新生开展了一堂极具特色的非遗课。讲座开始,刘翠翠老师用香薰的味道引领同学们走近了制香的世界,以《听琴图》作为开篇,拉开了这场“香”、“琴”融合的帷幕。从含有香文化的成语和诗句到传统的制香技艺。她将丰富的传统制香知识结合同学们有关于“香”的记忆,向同学们说明“香”早已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制香这项非遗技艺具有其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紧接着,滨州古筝古琴协会会长胡炳阳先生以一首古琴曲作为开端,展开了一场别具一格的传统音乐文化盛宴。说到古琴每一部位的名称和寓意,他如数家珍;说到中国古代哲学和古今文人的艺术故事,他口若悬河。胡炳阳先生指出,古琴艺术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传统文化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哲学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现场听众受益匪浅,纷纷鼓掌。本次讲座以更为新颖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了非遗文化的源远流长,旨在为传承注入青春力量,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中来,共同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贡献青春力量,让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
情暖双节,师生连心|人文学院开展中秋节师生茶会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心系学子,共叙情长。值此中秋国庆双节同庆之际,为疏解外省学生思乡之情,人文学院于9月29日19:00在3号教学楼301室开展“双节同欢庆,相聚话秋情”中秋节师生茶会,人文学院学生科科长兼2023级辅导员张然老师以及部分留校同学共同参加。座谈会伊始,张然老师简要介绍了学院举办茶会的初衷,希望通过此次茶会传达我院全体教师对留校同学的节日问候,同时学院也对留校学生的假期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张然老师对在座的学生致以节日的祝福和深情的问候,深入了解学生留校原因,仔细聆听同学们开学以来的学习、生活情况,针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为学生开展假期安全教育。她表示,留校学生要时刻注意安全隐患,切实保障人身安全,遵守校规校纪,希望同学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和有意义的假期。茶会气氛热烈,师生欢聚一堂。一边吃着学院特地准备的水果和月饼,一边结合自身实际和切身感受,分享了在校的所学、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同学们表达了对学院关心关爱的感激之情。若有温情在,他乡月亦明。此次茶会为留校学生带来了温暖与快乐,也是我院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生交流的有力举措。我院将会继续组织更多精彩
宪法精神我学习,人文学子传喜讯——人文学子获省“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素养竞赛二等奖
为弘扬宪法精神,提高法律素质,2023年9月26日星期二,第八届山东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素养竞赛省级决赛高校组落下帷幕。在这次的素养竞赛中,人文学院付潇文同学在张欣艺老师的指导下,荣获“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素养竞赛省级决赛高校组二等奖。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赛事启动以来,付潇文同学认真备赛,大量搜集宪法有关资料,仔细记忆,积极迎战,赛场上不卑不亢,答题铿锵有力。最终,以必答题和抢答题共49分的成绩获得二等奖。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我校将继续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宪法学习氛围,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核心,以法明理,以行践知,将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意识、涵养成法治精神,引导学生们自觉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提高学生的宪法意识与法治素养。
我校在首届山东省历史学本科生论坛中荣获佳绩
近日,由山东省历史学会、曲阜师范大学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论道洙泗:首届山东省历史学本科生论坛”于2023年10月13-15日在山东曲阜举行。我校积极关注、转发相关信息,鼓励学生踊跃投稿,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奖。我校历史学本科生闫若慧的论文《孙子兵法与道德经互文性研究》在驻鲁高校及山东籍的在籍历史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投递的247篇学术论文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我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本科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近年来,我校学子在山东省大学生历史征文比赛、学术期刊投稿等学术活动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现了我校学子的史学素养和学术风采。
人文学院举行国家奖学金候选人答辩会
2023年10月6日晚,人文学院于3-301会议室开展国家奖学金候选人答辩会,参加本次答辩会的学生共计8人。答辩会中,各位答辩人就学习成绩、社会实践、日常生活、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展示,由各年级辅导员对于答辩人的成绩提出质询,同时由部分23级学生到场观摩。每位答辩人在有限的时间里,从容不迫、条理清晰的进行自己的讲解。她们不仅展示了自己惊艳的成绩、等身的荣誉,同时也讲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对未来的规划以及自己在滨院的追光过程。各位辅导员老师对她们的表现予以肯定,到场的学生更是以此为为目标,坚定自己前行的决心。此次答辩会的开展对我院的学风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低年级学生的未来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第一届亚美尼亚学学术会议在京召开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中国第一届亚美尼亚学学术会议”于2023年9月22日至9月2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我院主办,北京法诺亚投资有限公司承办,亚美尼亚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协办,共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联通欧亚大陆的桥梁和纽带,亚美尼亚则是这条文明互鉴通衢上的重要节点之一。对亚美尼亚学的研究,有助于从新角度理解和挖掘古代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和地区友好交流、互惠互利的历史。会议开幕式上,我院院长王凤翔教授,山东世界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德正教授,亚美尼亚驻中国大使马纳萨良先生,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徐晓旭教授,北京法诺亚投资有限公司罗刚总经理分别致辞。王凤翔院长指出,亚美尼亚学是我校特色研究项目之一,为此专门设置了南高加索研究中心;学校高度重视亚美尼亚学相关研究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亚美尼亚学发展,希望本次会议能够推动中国与亚美尼亚的学术交流合作。陈德正教授指出,近年来,山东学界在世界史和区域国别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范围和深度上仍有差距,本次学术会议的
滨州学院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滨州)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上获佳绩
9月11-12日,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滨州)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在滨州惠民举行,学校荣获团体奖金声奖。学校校长李伟年受邀参加并为优秀指导教师颁奖。我院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此次活动中荣获嘉奖。 比赛中,学校辩手与临沂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的大学生辩手展开激烈辩论。经过十二场激烈角逐,滨州学院代表队和台湾政治大学荣获团体奖金声奖。我院20历史本1张效植荣获最佳辩手,21历史本1宋笑鸣、22中文本1李明洁与22中文本1王光源荣获优秀辩手,22中文本1王淑慧荣获杰出辩手。 此次辩论赛由山东孙子研究会、滨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滨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滨州孙子文化研究中心、惠民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孙子兵法》为纽带,借助辩论赛这一展现博学与思辨的形式,促进两岸青年学生的友好交流和文化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台上,双方辩手雄辩滔滔,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台下,两岸青年学生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气氛融洽,收获了友谊,增进了情感交流,实现了以文会友的交流目的。
诵读传喜报,经典润人生——人文学子获省经典诵读大赛二等奖
为诠释中华优秀文化内涵、彰显中华语言文化魅力、弘扬中国精神,激发师生对中华经典的热爱,传承弘扬齐鲁文化、黄河文化等中华优秀文化,人文学院学子积极参与2023年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其中,人文学院21级旅管专一的方文慧同学在张然老师的指导下,深情诵读《黄河颂》,荣获2023年山东省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大学生组二等奖。 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摇篮,她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英勇的人们。在朗诵过程中,方文慧同学仪态大方,精神饱满,声音宏亮,时而低沉舒缓,时而深情有力,以饱满的精神情感表达出对黄河文化及中华经典的赤忱热爱,深深打动了评委老师,取得了大学生组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此次朗诵成绩的取得展现了人文学院师生踔厉奋发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师生对中华经典诵写讲的兴趣,引导全体师生与书籍为友,传承经典文化,多读书,读好书,从中华经典中汲取智慧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彰显时代精神。
我院3项课题获准立项2023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
近日,2023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评审结果揭晓,我院共有3项课题获准立项。其中亓佩成教授申报的“中国亚美尼亚交流史研究”课题获准立项重点项目,王爱民副教授申报的“史前时期鲁北地区文明进程的考古学研究”和李兆禄教授申报的“清代学术思潮嬗变与诗经学研究”获准立项一般项目。
湖南师范大学杨俊明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9月10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俊明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派系斗争与罗马共和国的衰亡》学术报告。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杨俊明教授首先介绍了罗马共和国派系斗争的历史背景。其次,着重介绍了派系斗争的四个阶段,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杨俊明教授以各阶段派系的各代表人物为主要线索,仔细梳理了每一阶段斗争的核心问题,以及围绕土地、公民权、军事改革等焦点引发的政治反应和社会影响。最后总结出,共和末期派系斗争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即:土地问题成为斗争的焦点、新兴骑士阶级崛起以及派系内部结合松散。报告阶段结束后,人文学子们踊跃提问。杨俊明教授对问题作了耐心解答,并热情鼓励人文学院学子报考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杨俊明教授的讲座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学术性,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同学们对世界古代史、政治史等方面的极大兴趣,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本场讲座由我院亓佩成教授主持,师生90余人聆听了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