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韦春喜为我院作学术报告
11月23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高校“儒家文化与文学研究”青创团队学术带头人韦春喜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秦代文书行政制度与公牍文体及其书写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我院李兆禄教授主持,人文学院师生共95人聆听了此次报告。本场学术报告共计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韦春喜教授介绍了秦代文书制度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部分,韦春喜教授具体讲解了秦代文书行政制度与公文名号和字体等问题,使师生们对秦代文书制度有了具象化的了解;第三部分,韦教授讲解了公文文体的类型和规范;最后一部分为秦代公文文辞和思想要求。在以上四部分的内容中,韦教授结合了云梦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等出土文物和秦代历史政治制度,用有力的佐证和翔实的案例,为师生们描绘出了秦代文书制度的框架和内涵。韦教授指出,为推行文书行政制度,秦代对公文的名号称谓、文体类型、规范格式等都有相关的举措与要求,标志着古代公文进入了一个以皇权意志为根本书写精神的时代,构建了一套适合文书行政运作的公文话语体系与多种文体类型,使公文书写与创作首次走向了规范化、格式化的发展阶段;也导致了当时的公文书写与创作非常繁盛,有助于我们改变秦代“文学
“生态文化研究”第59场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2023年11月18日(周六)晚7:00,在11号教学楼211教室,由滨州学院生态文化普及教育基地主办,文化生态学研学会承办的“生态文化研究”第59场学术沙龙成功主办。本场沙龙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美学意蕴。沙龙由邢长远副教授主持,王光利教授主讲,王志芳教授、孙永副教授点评,文化生态学研学会同学参加了沙龙活动。沙龙过程中,研学会三个研学组选派的同学代表先后进行了发言。第一研学组杨晴霞同学(23中文本1)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一种可持续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路径。第二研学组孙睿政同学(23中文本2)探讨了生态美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认为我们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并借鉴“三重生态学”思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也要实现自然、社会、精神的生态和谐。第三研学组的刘星宇同学(23历史本2)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美学意蕴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艺术与生态的融合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美学体系。三位同学的发言,引发了现场师生的热烈讨论,王光利、孙永、邢长远等老师与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耐心回
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11月23日下午,中联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教授应邀来校为师生作题为《当前大国关系走势与几个热点问题》的学术报告。我校党委书记李长海、副校长杜伟参加活动,并在接待室与于洪君教授进行了交流座谈。于洪君教授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世界社会主义问题、世界政党政治、现代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等领域素有建树,曾主持多项项目,出版多部著作。学术报告由杜伟副校长主持,人文学院等师生约100人参与报告会。于洪君教授指出,当前各大国之间的关系面临冷战以来最严峻态势。中国政府以包容、开放、建设性以及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中美关系、中欧关系,推动中俄战略协作关系与时俱进。此外,于洪君教授根据叙利亚战争,俄乌战争以及哈以冲突等现状指出:当今世界战乱不断,归咎于热点问题久拖不决;面对这样的严峻挑战,我们应坚持基本国策,积极推动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后,参会师生们就中美问题、中国大国责任担当等问题进行咨询。于教授对以上问题详尽深入地作了解答,使师生们对国际形势和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拓师生们的国际视野和学术视野。报告在热烈而充实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著名散文家李登建先生被我院聘为特聘教授
2023年11月7日(星期二)下午16:00,在4教106报告厅,我院成功举办了李登建先生特聘教授的聘任仪式。 聘任仪式由王凤翔院长主持,党总支王保中书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滨州市作家协会原主席、一级作家、著名散文家李登建先生颁发了聘书。李登建先生也向我院赠送了个人创作的系列作品。
我院国际化办学水平持续提高——亚美尼亚学者与亚美尼亚区域发展基金会CEO到访我院
11月5日,亚美尼亚学者安妮博士与中国-亚美尼亚区域发展基金会CEO谢尔盖先生来我校讲学和洽谈合作事宜。亚美尼亚学者安妮博士非常热爱中国文化,为中国亚美尼亚文化交流做出了诸多贡献,先后发表中国亚美尼亚文化交流相关的学术论文几十篇,被亚美尼亚媒体称为“中国亚美尼亚丝绸之路”的践行者,在苏州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审计大学、三江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以及俄罗斯、黎巴嫩等国家多次进行学术讲座。另外,她还多次组织中国亚美尼亚交流相关的学术会议或展览活动。11月5日,安妮博士受滨州学院人文学院、南高加索研究中心邀请来我校作“亚美尼亚传统服饰及其历史”的讲座。本次讲座以中国传统汉服表演开篇,接着安妮博士向师生讲述了亚美尼亚传统服饰的特点及其文化含义,并就中国文化对亚美尼亚的影响作了讲解。安妮博士的讲座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并就两国文化交流作了深入探讨。我校人文学院院长王凤翔院长向安妮博士颁发了特约研究员聘书。我校科研处处长夏江宝教授参加了此次活动。中国-亚美尼亚区域发展基金会CEO谢尔盖先生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在亚美尼亚政府的支持下,中国-亚美尼亚区域发展基金创立于2019年,注册资金1.2亿美
山东师范大学李志超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10月26日下午,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青年学者李志超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教科书的文化叙事和教学实现》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我院王光利教授主持,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学专业师生约100人聆听了此次报告。本场学术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李志超教授主要分析了教科书的文化叙事特点,指出叙事具有意义关怀、图文共生、润物无声的特点;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为教科书文化叙事的基本向度,主要分为宏大叙事、小型叙事和视角转换;第三部分,在已经厘清叙事属性和类型的基础上,李志超教授着重强调了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教科书的文化叙事,指出教师需明晰教科书的叙事思维,把握叙事切口,能够掌握叙事表达中以小见大的方法,并能创设留白的叙事支架,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给予学生再叙事的机会,使隐形的叙事显性化,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李志超教授的讲座,案例生动,脉络清晰,深入浅出,获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对教师如何清晰地认知叙事并在教学中落实有着极强的指导和启发意义。报告不但具有浓厚的学术性,更有着优秀的实践意义,能够激发师生们在教学前积极思考,在教学中认真实践。
山东大学丛新强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10月26日上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丛新强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从鲁迅到莫言的精神传统》的学术报告。本场报告由我院王光利教授主持,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学专业师生约100人聆听了此次报告。学术报告的第一部分,丛新强教授从鲁迅《呐喊》说起,尤其是以《孔乙己》为例,着重说明,文学追求的“从容不迫”艺术境界也是人生追求的精神形态。对应于张炜的后期作品和莫言的后期作品;第二部分,从鲁迅《彷徨》说起,尤其是以《伤逝》为例加以说明,文学内在的主题意蕴也是人生成长的自我批判,即人的灵魂层面的忏悔意识。对应于莫言的《蛙》等作品;第三部分:从《故事新编》说起,尤其是以《铸剑》为例加以说明,文学所表达的历史观念也是人生面对的终极去处,那就是面对虚无结果的过程呈现。对应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作品。丛新强教授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内在的文化传承和逻辑线索,从鲁迅到莫言可以提供一条值得思考的精神脉络。如从容不迫的艺术追求、内在灵魂的救赎意义、终极关怀的历史意识等。这不仅是文学精神的表达,其实也是人生精神的体验。丛新强教授的讲座内容精彩,时空视角宏大,对作品的精神脉络有着极
我院赴渤海革命老区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暨支部结对共建活动
为持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走深走实,丰富支部结对共建形式、提升党员教育成效,10月23日,我院党总支组织党员赴渤海革命老区教育基地(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开展主题党日暨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学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李继峰参加活动,惠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张丽,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编办主任李小涛等陪同。大家先后参观了渤海革命史展区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四个主题单元和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院落及思想政治教育展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主题篇章。参观学习过程中,党员们通过一份份珍贵的史料、一帧帧泛黄的图片、一件件历经沧桑的实物,重温了渤海老区走过的艰难历程、深刻领悟了老渤海精神的优良传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在红色观影区集体观看了《赓续前行》专题教学片,深切体悟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操,并从中接受精神洗礼、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前行力量。在《渤海魂》大型雕塑前,党员们面对鲜红党旗,高举右手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提升党性觉悟、坚定理想信念。 通
我院1978级中文专业校友回校开展入学45周年庆暨 大型纪录片《一九七八我的大学》首映礼活动
我院1978级中文专业校友回校开展入学45周年庆暨大型纪录片《一九七八我的大学》首映礼活动10月11日下午,我院1978级中文专业校友回校开展入学45周年庆暨大型纪录片《一九七八我的大学》首映礼活动。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孙银河出席活动并讲话;原滨州师专中文系主任武守杰教授、我校合作发展处、人文学院负责人和教师代表、1978级中文专业校友、纪录片制作团队代表参加活动;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校友王敏勤主持会议。会上,孙银河副校长、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王保中、老教师代表武守杰、校友代表韩克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和致辞;关玉国、韩克顺代表1978级中文专业的老同学们,向母校赠送了大型纪录片《一九七八我的大学》原版,表达了校友们对母校的殷殷深情,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对激情燃烧岁月的无悔和礼赞。会后,与会领导、校友们一起观看了大型纪录片《一九七八我的大学》,并参观了校史馆、飞行学院荣誉展室。
非遗进校园|人文学院举办“非遗大讲堂”,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为弘扬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学院特于2023年10月11日晚19:30,在4教106举办“非遗大讲堂”,面向2023级全体新生开展了一堂极具特色的非遗课。讲座开始,刘翠翠老师用香薰的味道引领同学们走近了制香的世界,以《听琴图》作为开篇,拉开了这场“香”、“琴”融合的帷幕。从含有香文化的成语和诗句到传统的制香技艺。她将丰富的传统制香知识结合同学们有关于“香”的记忆,向同学们说明“香”早已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制香这项非遗技艺具有其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紧接着,滨州古筝古琴协会会长胡炳阳先生以一首古琴曲作为开端,展开了一场别具一格的传统音乐文化盛宴。说到古琴每一部位的名称和寓意,他如数家珍;说到中国古代哲学和古今文人的艺术故事,他口若悬河。胡炳阳先生指出,古琴艺术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传统文化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哲学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现场听众受益匪浅,纷纷鼓掌。本次讲座以更为新颖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了非遗文化的源远流长,旨在为传承注入青春力量,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中来,共同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贡献青春力量,让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
情暖双节,师生连心|人文学院开展中秋节师生茶会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心系学子,共叙情长。值此中秋国庆双节同庆之际,为疏解外省学生思乡之情,人文学院于9月29日19:00在3号教学楼301室开展“双节同欢庆,相聚话秋情”中秋节师生茶会,人文学院学生科科长兼2023级辅导员张然老师以及部分留校同学共同参加。座谈会伊始,张然老师简要介绍了学院举办茶会的初衷,希望通过此次茶会传达我院全体教师对留校同学的节日问候,同时学院也对留校学生的假期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张然老师对在座的学生致以节日的祝福和深情的问候,深入了解学生留校原因,仔细聆听同学们开学以来的学习、生活情况,针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为学生开展假期安全教育。她表示,留校学生要时刻注意安全隐患,切实保障人身安全,遵守校规校纪,希望同学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和有意义的假期。茶会气氛热烈,师生欢聚一堂。一边吃着学院特地准备的水果和月饼,一边结合自身实际和切身感受,分享了在校的所学、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同学们表达了对学院关心关爱的感激之情。若有温情在,他乡月亦明。此次茶会为留校学生带来了温暖与快乐,也是我院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生交流的有力举措。我院将会继续组织更多精彩
宪法精神我学习,人文学子传喜讯——人文学子获省“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素养竞赛二等奖
为弘扬宪法精神,提高法律素质,2023年9月26日星期二,第八届山东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素养竞赛省级决赛高校组落下帷幕。在这次的素养竞赛中,人文学院付潇文同学在张欣艺老师的指导下,荣获“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素养竞赛省级决赛高校组二等奖。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赛事启动以来,付潇文同学认真备赛,大量搜集宪法有关资料,仔细记忆,积极迎战,赛场上不卑不亢,答题铿锵有力。最终,以必答题和抢答题共49分的成绩获得二等奖。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我校将继续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宪法学习氛围,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核心,以法明理,以行践知,将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意识、涵养成法治精神,引导学生们自觉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提高学生的宪法意识与法治素养。
我校在首届山东省历史学本科生论坛中荣获佳绩
近日,由山东省历史学会、曲阜师范大学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论道洙泗:首届山东省历史学本科生论坛”于2023年10月13-15日在山东曲阜举行。我校积极关注、转发相关信息,鼓励学生踊跃投稿,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奖。我校历史学本科生闫若慧的论文《孙子兵法与道德经互文性研究》在驻鲁高校及山东籍的在籍历史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投递的247篇学术论文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我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本科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近年来,我校学子在山东省大学生历史征文比赛、学术期刊投稿等学术活动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现了我校学子的史学素养和学术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