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刊》刊发我院王志芳副教授论文
近日,人文学院王志芳副教授的论文《诗经邶、鄘、卫三风女性的体貌描写》刊发于《齐鲁学刊》2017年5期。论文指出,《诗经》邶、鄘、卫三风中的女子既多且美,其体貌之美有概而言之者,有分而述之者。与其他国风相比,这三风表现女性体貌之美注重细部,如对女性的手、额头、眉目、牙齿、颈部、笑靥、头发、步态等精描细绘,体现出细致化的特点。女性以硕为美,是从当时生产和生育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产生的审美标准,而三风写女性美突出白这一特点有殷人尚白遗风的留存。三风中的一些审美标准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体现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
韩荣钧副教授新著《黄葆年与太谷学派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院韩荣钧副教授著作《黄葆年与太谷学派研究》于2017年6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黄葆年与太谷学派研究》对太谷学派的渊源、性质及发展变迁的过程作了探讨,分析了其由学术到宗教,再到学术的演化进程,并揭示了其即学术即宗教、最终一归于学术的本质特征。书中着重探讨了学派重要传人黄葆年在学派发展的地位和其自身较具的思想体系,揭示出正是黄葆年对太谷学派的成功改造,才使学派终于脱离秘密的性质,完成了由宗教到学术的嬗变,既指出其滞后于时代的保守一面,也肯定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
《青海社会科学》刊发我院赵羽论文
近日,人文学院赵羽老师的论文《天人三策篇名与文体考辨》刊发于《青海社会科学》2017年3期。论文指出,西汉武帝初年,举贤良文学,策问诸儒,董仲舒对以《天人三策》,东汉时始收入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流传于世。董仲舒三篇对策很可能不是一时之作,而是在唐代颜师古校定《汉书》时,才将三者合为一体。《天人三策》并非该文章固有之题目,而是《汉书》颜师古注本出现之后,由唐宋学者赋予的特称,此篇名直到南宋时方才广为人知。《天人三策》虽然对后世试策文章影响很大,但就其本身而言,文体性质应属于奏疏一类,而不是专门的考试性文体。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刊发我院邢培顺、王明东论文
近日,人文学院邢培顺副教授、王明东教授的论文《刘昞与他的敦煌实录》刊发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7年3期。论文指出,刘昞是五凉时期河西学者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学识广博,思想深邃,继承和发扬了汉魏文化的传统,为中国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的《敦煌实录》记录了河西地区的史事和人物,保存了珍贵的地方史料,反映了河西学术的文化特点。
耿宝强副教授新著《穿越盲区:九位现代中国女作家论略》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院耿宝强副教授著作《穿越盲区:九位现代中国女作家论略》于2017年3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穿越盲区:九位现代中国女作家论略》对目前现代中国文学史叙事中遮蔽,或者说忽略的九位女作家。即陈衡哲、苏雪林石评梅、凌叔华、谢冰莹、沉樱、赵清阁、苏青、关露进行了研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作家一生当中影响甚大的某些细节的解读;二是是建立在文本细读基础之上的对作品的评价,以及文学史的评价。
韩荣钧副教授新著《神机庙算 <周易>与<孙子兵法>》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院韩荣钧副教授著作《神机庙算周易与孙子兵法》于2016年11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神机庙算周易与孙子兵法》主要揭示《周易》的军事学术价值及《周易》对《孙子兵法》的重要影响,探求传统军事思想的现代价值。全书着重论述了两部文化经典军事思想的内容、特点以及《周易》对《孙子兵法》所产生的积极的历史影响,并提出了这种渗透与影响对于当代军事学发展的指导意义。
刘涛博士新著《明《大诰》与明代社会管理》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院刘涛博士著作《明《大诰》与明代社会管理》于2016年11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明《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颁布的重要法律文献,内容广泛,条目繁多,不仅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状况,而且体现了明代丰富的社会管理思想。本书主要从社会构成的主体,即文武官员、衙门吏役、里甲粮长、乡间耆宿、富民豪强、普通民众以及文人、僧道、商人、匠户等角度来分析明代的社会阶层管理政策。
我院教师亓佩成新著《古代西亚文明》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院亓佩成老师著作《古代西亚文明》于2016年1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古代西亚文明》撰写的主要对象是西亚历史上的古文明, 主要内容包括: 苏美尔 —— 阿卡德文明、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古代叙利亚和小亚细亚文明、波斯文明。
王凤翔副教授新著《中古变革与地域社会论稿》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院王凤翔副教授著作《中古变革与地域社会论稿》于2015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古变革与地域社会论稿》是王凤翔副教授的论文集,研究时段主要涉及隋唐、五代十国、宋等中古时期。作者以长时段为视角,考证、计量等方法为手段,审视了中古变革期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诸领域,主要探讨了制度、机构、职官、人物、思想及士人、伶人、养子等群体的衍变。对中古变革引发的地域社会的变动也有关注,对政区、文化、群体、经济诸地理问题也进行了探究。《中古变革与地域社会论稿》对中古史和地方史研究有一定意义。王凤翔,男,1977年9月生,山东莱州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现任滨州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社会兼职: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山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中古史、军事史和地方历史文化等教学和研究,现已在《史学月刊》《唐史论丛》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晚唐五代秦岐政权研究》《长安至西域间丝绸之路走向研究》(合著)等著作,参编《山东通史》《山东区域文化通览》等著作多部,主持省、厅等各类课题10余项。
王志芳副教授新著《<诗经>中生活习俗的考古学观察》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我院王志芳副教授著作《诗经中生活习俗的考古学观察》于2015年8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诗经中生活习俗的考古学观察》以其记载历史的真实性和记叙内容的丰富性,加之诗歌特有的简洁、凝练、含蓄的艺术性,激发着历代学者的研究热情。许多学者从民俗学角度关注其中的生活习俗,挖掘和探究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考古资料逐渐被引进《诗经》研究领域,推动了《诗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借助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和丰富的考古发现,通过文字记载和考古实物的有机结合,对《诗经》表现的诸多生活习俗予以综合考察分析,并通过探求交融了宗教信仰、生态条件、经济方式、社会制度、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生活习俗,再现历史的细节和真实,带读者进入《诗经》的时代,去接近质朴、粗犷的远古世界,从而了解先民的伦理观念、道德信仰、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情感意志,进一步强化人们对《诗经》史料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李盛涛副教授新著《网络小说的生态性文学图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院李盛涛副教授著作《网络小说的生态性文学图景》于2014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网络小说的生态性文学图景》认为网络小说发展呈“井喷”之势,且成就非凡,意义重大。网络小说与当代体制小说有着不同的发展格局。体制小说因受“进化论”观念影响而日益显示出发展的非生态性,网络小说则体现出“灌木丛”式的生态性发展格局,从而推动了当代文学的整体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