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06-03浏览次数:
2912021年6月1日下午16:00,在人文学院3教301会议室,滨州文学研究中心举办了“王新生戏剧创作访谈会”。山东省舞台艺术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滨州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德艺双馨艺术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王新生先生,滨州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滨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一级编剧臧宝荣女士,研究中心主任邢长远副教授,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永副教授、李彦红博士,研究中心学术骨干李伟萍博士、刘玉华副教授、韩建奇老师以及王新生先生戏剧创作大学生研究团队的同学参加了访谈会。
访谈会由邢长远老师主持。邢老师表示王新生先生创作剧本数十部,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中国戏剧奖、曹禺戏剧奖、群星奖、田汉戏剧奖、中国京剧节一等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编剧奖、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中国戏剧文化奖、中国戏剧奖·小戏优秀编剧奖、中国小戏艺术节编剧金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广东省精品工程奖、泰山文艺奖优秀编剧奖、山东省艺术节编剧一等奖等,是滨州戏剧界的领军人物,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都是有影响力的剧作家,十分感谢王新生先生能够接受研究中心的邀请参加此次访谈会。
邢长远老师向王新生先生、臧宝荣女士介绍了研究中心工作的开展情况。两个大学生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刘津彤同学、刘进同学介绍了各自团队对王新生先生戏剧的研究情况。
王新生先生对研究中心和大学生研究团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王先生认为滨州戏剧评论和研究目前还较为薄弱,需要更多的评论家、学者对滨州戏剧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接下来,王新生先生谈到自己走上专业戏剧创作道路的经历。王先生经历过灾荒,吃过树皮,干过小工,搬过砖,和过泥,从助工开始干到工段长,25岁入团,后作为厂团委宣传委员成立宣传队,开始自编自演戏剧节目,1982年4月调入市艺术馆,同年10月调入市戏剧创作研究室,创作的独幕话剧《卖馄饨》曾获全市一等奖第一名,从此逐步走上了专业的戏剧创作道路。
王新生先生认为自己经历的人生苦难对戏剧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新生先生强调:“一个人是需要经历痛苦的。不知道痛苦的人是麻木的。痛苦本身不能让人清醒,但是只要能够在痛苦之后反思,并做出改变,就有价值。”
在戏剧的价值和意义上,王先生提到自己“拿戏当命”“离了戏不能活”,王新生先生说:“戏剧是戏剧人的信仰,戏剧人是信仰的殉道者;戏剧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戏剧人是这个家园的守望者”。
在戏剧的创作立场上,王新生先生认为戏剧“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戏剧说人话”。戏剧不说人话,是戏剧的堕落,是对良心的背叛。王新生先生提到山东戏剧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但近年来有整体下滑的趋势,重要原因就是戏剧创作立场上缺少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缺少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在戏剧的题材选取上,王新生先生反对题材决定论,认为重大题材、重要人物可以写,底层人民、底层生活也可以写,但关键在于如何写,写的水平如何。戏剧创作不是讨巧、讨好,要善于提炼生活,开掘生活,要有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要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好的戏剧永远是自我摧毁的艺术”。
在戏剧的创作内容上,王新生先生强调戏剧是写人的,不是编故事。写人,除了要写人性,还要写出人性背后特定的文化环境,写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王先生说:“戏剧是写灵魂的挣扎和挣扎的灵魂,是写生活的荒诞和荒诞的生活。写戏写的不是常态,而是荒诞,要揭示荒诞背后的真相。因为只有荒诞才能彰显出历史的真实”“戏剧家要勇于面对生活,敢于为苍生说话,袒露自己最真切的感悟”“戏剧家要学会逆向思维,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敢为人先,不甘落后,勇于不断超越自我,坚持文学的独立性和文学的思想性,不随波逐流”。
最后,王新生先生与参加访谈会的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回答了师生们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王先生与李伟萍博士交流了《红雪》等戏剧的创作经验,并结合自己研究佛家文化十多年的经历,回答了李彦红博士提出的在戏剧中为何会写到超自然力量的疑问。此外,王先生还以《游百川》等戏剧的经历,回答了大学生们的问题,谈到了自己创作戏剧的冲动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不平和义愤。
本次访谈会拉近了戏剧家和戏剧研究者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们对王新生先生的创作经历和创作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