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正义驱虎豹,战争保和平——《为了和平》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0-12-15

浏览次数:

178

人文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 马晓菲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卫和平”,这是《英雄赞歌》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两句。因其饱含的,不仅是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更是保卫和平的信念意志。而今观看纪实片《为了和平》更深刻感悟到这两句蕴含的深意。

一、唯有明确和平,方能正确评价此战

自人类有历史以来,战争就普遍存在。《左传》云:“国之大事,祀与戎。《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但需要注意的是,战争性质,格外重要这是评价战争的根本出发点。七十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便是明显案例。纪录片《为了和平》以细节微观视角审视宏观的抗美援朝,处处体现着战争正义性。本纪录片第一集《正义担当》便是首先明确了抗美援朝的性质,这是后续几集的基础,也决定了后续血性、团结、英雄、激战、信念等的性质,从根本上明确中国抗美援朝,是值得歌颂和赞扬的正义之战

由此回忆起,此前曾观看纪录片《冰血长津湖》,以及美国拍摄的以彼方视角回忆此次战斗的纪实片。比较二者,共同包含的内容便是,战争异常残酷,尤其零下30多度冰天雪地,对战斗双方而言都是严峻的考验。现在不少电影也不乏从人性方面来探讨战争。但必须注意的是,在探讨人性同时,最基本的战争定性,需要明确反映出来,必须辨清。脱离战争性质谈人性,非但把战争贬低到了个体主义层面,也是极度容易模糊和误导大众的。如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日,战争给双方皆带来了惨重伤亡,双方都不乏视死如归之人,但我们不能因为战争对双方的人性摧残,双方士兵视死如归,就模糊战争性质必须明确,中国军民抗战的正义性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的非正义性。这是正确评价历史与思政教育的根本前提。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亦然。朝鲜战争对各国而言,性质并不一样。对朝鲜半岛政权而言,是含有统一性质的内战。对美国而言,则是打着“维护民主”旗号对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干涉带有霸权主义色彩的非正义侵略战争。对中国而言,则是保家卫国、反抗外来侵略威胁的正义战争。审视战争,需要首先定位各方性质,才能正确全面认知。虽然冰天雪地中,双方士兵都经历着极限挑战,也不乏视死如归,但这不应该成为将战争主要甚至单纯作为人性考验的个体主义事件。作为有爱国心和良知的中国人,是不想看到我们下一代从中华民族伟大的反侵略正义战争中学到的仅是“对作战双方人性的考验”吧。因此,谈到抗美援朝,我们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其正义性。也正是有了战争的正义性,我们才有底气,理直气壮去与敌较量。

二、唯有“驱虎豹”,方能“和平

我国抗美援朝的初心,便是维护新生政权独立、安全以及地区和平稳定,但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一味退让求来的和平注定不会持久的。尤其面对侵略者时,一味妥协退让,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抗日战争时,面对日本咄咄逼人,国民政府当局也曾一味妥协,希望以此息事宁人,并以“被侵略者”身份唤起国联同情。然而,事实证明,国联与日本是“一丘之貉”,在假惺惺的同情后,抛出所谓“国际共管”,只要日本不触及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利益,也仅是谴责了事。最终,日本还是全面侵华。因此,在面对侵略者时,抛弃幻想,积极备战,是近代以来血与火的经验教训。

为了和平,不畏战争,坚持底线与原则,以战争和平,使敌人对我们有清醒认识,才是长久之计。同时,让我们了解敌人实力。《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可谓最佳注解。

就抗美援朝而言,形势更复杂。中国刚经历十四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党面临的最大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国内有很多事需要做。但外部环境却不允许我们集中力量巩固、恢复、发展。将抗美援朝置于大历史背景下,则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东亚地区,中国、朝鲜、韩国等皆处于美苏对抗重要前沿。基于意识形态的天然敌视,美国扶植国民党反动派失败后,便不顾新中国发出的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基础上的和平建交声明而采取敌视、封锁新中国政策尤其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为首组建“联合国军”,一路北攻,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断言中国不会卷入战争,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继续北侵,企图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甚至入侵中国。在此情形下,虽然当时新中国面临全国需统一、国家亟需休养生息等现实任务,但党中央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出兵,以战促和。后来的胜利也表明,正是因为与侵略者坚决斗争,全力“驱虎豹”,才让侵略者看到了新中国不是晚晴、不是民国,再不敢轻视新中国的实力,不敢对中国轻易言战,也使中国赢得了发展所需要的相对长久的和平。因此,唯有坚决“驱虎豹”,方能真正“保和平”。

三、唯有团结一心,方能“驱虎豹”

抗美援朝中,中国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整体实力最强的美国,以及其领导下的联合国军,敌我双方作战硬件有明显差距。尤其是,美国有强大的海空军兵力,且不少经历过太平洋战争磨炼考验,拥有航母、战列舰、喷气战斗机、重型轰炸机等装备,陆海空协同作战能力较强。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则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部队,还未完全告别“小米加步枪”,武器也是“万国牌”,从装备和兵种而言,美军显然更完备,也更强大。但志愿军之所以能够最后获胜,除了顽强作战、组织有力、经验积累外,很大程度因为能够团结一心,如《为了和平》第五集中所言

反观敌方美军与韩军之间存在战略分歧不说,就是美国高层内部也对这场战争分歧严重。身为总统的杜鲁门与身为军人的麦克阿瑟意见不一致。麦克阿瑟想把战争扩大到鸭绿江甚至中国边境,轻率认为中国不会参战,即便参战也会在联军强大攻势下不堪一击,杜鲁门则出于政治考虑,避免过度刺激中国。结果随着志愿军参战,联合国军接连溃败,麦克阿瑟被杜鲁门解职志愿军之所以能在战场上逐渐稳住并予敌越来越大打击,除了合理的战略战术,还有团结一心,背后是亿万人民群众在党中央号召下团结一致的支援,诸多物资源源不断运抵前线。有了亿万人民坚定支持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四、唯有党的领导,才能团结一心

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之所以能团结一心,其组织力量来源于党的领导。这也是历史和现实证明的。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段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军阀内斗,人民遭殃,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逐渐组织起越来越多的民众,形成民族统一战线,党领导下的军队,战斗力极大提升。这其中,除了在波折后,党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统一的目标任务,还有就是“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队上,党直接参与领导基层军队,党员冲锋时冲在最前,党的政治生活、思想教育也普及到军队中,使军队真正成为有战斗力的“人民子弟兵”。这不禁让我想起有一支部队的经历。这支部队,原为国民党滇系第60军,解放战争时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工具,军纪败坏,战力低下。在东北作战时起义,改编为解放军第50军,这支部队后来在入朝作战,刚开始表现并不突出,但在第二次战役后,判若两军,与美军王牌师硬碰硬,毫无惧色,给美军极大杀伤,一路追击联合国军,重创英军坦克营,收复汉城。同样一支军队,为何前后差别这么大。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造,将军队的将士们改造成有高尚信仰、为人民服务的战斗队,且在党的组织领导下,有了严密的管理体制,从而使将士们战斗力得以激发。二次战役后,进行了思想整顿,发扬民主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过思想整顿与精兵简政,部队战斗力、战斗意志极大提升。

总而言之,《为了和平》特别突出抗美援朝的正义性,而这种正义性,也正是全国人民不畏强敌、坚持斗争、团结一致的基础。而党的正确领导、科学筹划、有力组织,则是抗美援朝获胜的根本保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日局面虽与抗美援朝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却也有相通之处。树立正确史观,方能合理以史为鉴,更好指导现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