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文苑
人文学院师生优秀作品选:从历史深处走来——校史馆脚本参编记

发布时间:

2018-12-21

浏览次数:

1270

从历史深处走来——校史馆脚本参编记

朱玲玲

作为一个文献专业的教师,我向来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当校史馆建设领导小组把我列为脚本编写组的一员时,我勿宁说是欣喜的,虽然同样强烈的还有不安,因为对于校史的编纂知识,我几乎可算是空白。

  尽管十分忐忑,但抱着一份学习的心态,我一次次爬上办公楼,在南楼208会议室里,与许多领导、老师一起,去完成这项爬梳、剔抉、整理材料的漫长而充满趣味的工作。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走到中年的人,都像我一样总想勾勒清楚自己所从出的精神血脉的原始画像。原本在人生中已持续数十年的对于文学的兴趣,从某一天开始,渐渐被历史取代了。在历史的深海里摸不清方向,知道自己的智力和余生都不足以让“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有个清晰的答案之后,反而能在某一段历史面前沉下心来,做一点拂尘去障、钩沉起坠的工作。当一段历史的面目渐次浮出,刻画出光阴的样子时,自己的面目也便确切起来。而在滨州学院工作了近二十年之后,我终于有一个机会,可以一睹她的真面目了。

  脚本组以校史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才顺为主要负责人,由郭汝群部长、张金路馆长、赵建民主任、张凤英部长、李文胜主任和我参与脚本具体撰写工作:整理材料组提供的文件、照片及实物材料,斟选展出内容,构画展出结构,撰写展出文字,在设计公司帮助下确定展出方式。

  工作繁重而进度缓慢。到底经过了多少个日夜?我没有细数。甚至窗外的花开花谢、风起雨霁,也都在记忆里模糊了,只记得大家茶杯里的汤色,开始是铁观音的淡绿,继之以金骏眉的红亮,后来是熟普洱的浓醇,不时地变换着,在大家坐累了起来伸展一下腰身的时候,互相交流一下品鉴的感受——那是孙主任精心为大家准备的一点小道具。

  要说一下为腰椎有问题不能久坐的郭部长特意搜求的那把硬木椅子吗?要说一下张馆长要北京、滨州、家里、学校两头兼顾的奔波吗?要说一下孙主任为展馆的每一个细节几乎总要和承办方争得面红耳赤吗?要说一下以王海滨主任为组长的材料组一次次为我们带来的丰富的照片和实物吗?要说一下赵主任对学校发展各阶段精神与事迹的熟悉与把握吗?要说一下每一次张部长从材料堆里抬起头来,都能为我们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吗?……不,都不说了,这是一段无法穷尽其艰辛与乐趣的工作经历,早先校领导已经为脚本确定了大致框架,但要把长达六十余年的历史展示得材料翔实、脉胳清晰、特点鲜明、重点突出,实在是一件艰难的工作。滨州学院的历史到底追溯于哪一年?学校迁至张店的时候到底坐落在哪条街道?迁回惠民的时候到底有多少师生?某一阶段的发展成果如何展示才能更全面?问题无穷无尽,有时候某些问题难以找到答案,有时候又苦于答案太多,于是一遍遍写定、修改,甚至推倒重来……终于,春天的花落了,屋里的空调开始不间断地轰鸣了,为我们设计展板的小姑娘磕破的鲜血淋漓的膝盖也已结了痂又复原如初了,李文胜主任负责汇总整理的脚本由第一稿,到第三稿,到第五稿了,我却因为个人的原因,不得不退出了脚本的编写。

  我没有去向大家正式告别,我向来是一个疏于礼节的人,又本能地拒绝着所有易触动感情的场合。后来我曾有几次经过208的门口,特意放慢脚步踯躅片刻,里面或静默,或争吵,或有欢笑,我都心里暖暖的,那些曾经属于我的美好,仍在继续……

  当我再一次站在图书馆十楼校史馆面前的时候当我再一次站在图书馆十楼校史馆面前的时候,已经是2017年十月了。孙主任打电话,说我们的校史馆已经基本完工了,你不来看一下吗?“我们的校史馆”!——校史馆是滨州学院的,是我们每一个滨院人的,但在亲身参与校史馆建设的老师们心里,“我们的校史馆”远远不止字面的涵意——我心下陡地一动,“当然,一定要去看看”,我回答孙主任。

  电梯徐徐上升的时候,我不知道该准备一种怎样的心情,些许紧张,些许不安,在电梯门打开的时候,“滨州学院校史馆”几个字映入我们的视线。

当校史馆序厅的门打开,迎面一条长长的校训背景墙展示于眼前的时候,心便倏然安静了,周围的声音也蓦然隐去,我抬头看一眼那被庄重肃穆的字体展示出来的似曾相识的序言,知道我转身看到的,将是我们(更确切地说,是全体校史馆工作人员)亲手擘画的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

  在一面刻写了学校的现在与未来的巨大的赤铜色浮雕之后,滨州学院的历史缓缓展开。像风中的旗帜一样卓然林立的“大事记”,先让我们对学校发展的概貌有一印象式的了解,这上面的每一条,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哈哈,是我们多少次争吵的结果啊!第一任校长的照片,第一次建校的地契,第一届毕业生的照片……当这一切都如此真实地展现在面前时,历史不再是模糊的语言和空洞的数字,伸手可触的点点滴滴,这所有从历史深处走到面前的色彩和温度,都经过了多少人的搜求、整理、制作,才最后展出。那如历史激流卷出的波浪般曲折展开的北镇师专的发展历程,正形象地揭示出它走过的坎坷和崎岖……原来在脚本组的工作中只在纸上和电脑屏幕上,最多在自己的想像中出现的一张张画面、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以如此格式规整、布置精严、设计多样的面貌出现在眼前,还是相当震撼的,这远超过期许的整体效果,让自己在其中所做的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工作,也竟然有了值得骄傲的感觉了。

  走过序厅,继续在历史中穿梭漫步——在西厅的校史中看到厚重,在校友墙前看到光荣,在东厅的当前发展中看到辉煌,一路走来,不必高歌,不必吟诵,那六十余年风雨不灭的一脉灯火,那六十余年绵长不缀的声声木铎,那六十余年代代传承的坚忍奋进,就这样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

从十楼的校史馆侧门出去,是图书馆的露台,金秋十月,正是北方最美的季节。十楼的高度,学院的全景可以尽收眼底。聚英湖秋水澄澈,半塘荷叶仍碧盖如茵,已点染黄红各色的团团秋树浓密绚丽,岸边的白帆、掠过池塘的飞鸟、林间三三两两读书的学生点缀其间,如画般浓淡相宜。身后,如睡的历史正在醒来,眼前,如画的现在还在继续,让我在这站一会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