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11-27浏览次数:
179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子研究是我校具有重大影响的特色项目,几年来活动频繁,形式多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进一步丰富孙子研究的内容和形式,推动孙子思想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与推广,使孙子兵法在现实中发挥更大、更广泛的作用,在学校领导的大力鼓舞和支持下,2012年初,人文学院原中文系开始筹备创作新编历史话剧《孙武》。
主创人员主要有李树棣教授、刘玉华副教授、王志芳副教授、侯翠霞教授、徐慧文副教授、刘雪燕副教授等,同时聘请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吴如嵩将军,滨州学院纪洪波院长、张业赏副院长、李靖莉研究员、孙远方教授、姚振文教授、赵海军博士、毕海林博士等领导和专家担任顾问。
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先是进一步通读《孙子兵法》,深入领会其精髓,并广泛大量地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视频资料,然后分赴各处向专家顾问请教,期间还多次召开座谈会进行意见交流,听取合理化建议。在此基础上,由刘玉华副教授执笔,话剧《孙武》剧本于2012年4月底创作完成。初稿完成后的一个月内,又广泛征求各专家顾问及相关人员对初稿的意见,经过多次修改,剧本于5月底基本定稿。剧本定稿后,确定由我校学生社团“黑眼睛”话剧社进行排练和演出。
自2012年6月起,话剧社的相关成员几乎将所有的课余精力都用到了这部话剧的排练上,甚至近两个月的暑假也没有休息几天。确定演员,置办服装道具,制作音乐、背景,参阅有关资料,观摩相关视频,了解孙武的生平与思想,学习领会《孙子兵法》及其精神,不断体味斟酌,反反复复排练,事务非常繁琐和辛劳,但同学们热情高涨,毫无怨言。排练过程中,刘玉华老师全程跟进进行管理和指导,李树棣、王志芳老师负责组织协调校内校外各方面关系,做好各种事务性保障工作,侯翠霞、徐慧文、刘雪燕老师在表演技巧、仪容动作、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指导。
经过近半年的排练,话剧《孙武》于2012年11月13日在排练厅试演,我校部分师生和相关领导、专家现场观看了演出,山东教育电视台编导赵倩一行进行了录制和采访。试演得到了广泛好评。2013年1月11日,山东教育电视台《视说新语》栏目播出了演出和采访情况,并给与了高度评价。
在话剧的排练和演出过程中,我校科研处、教务处、团委、学工处、宣传部、办公室、财务处、孙子研究院、网络中心、教师教育学院、音乐系、美术系等部门和系院给与了大力支持和协助。
2012年11月,话剧《孙武》的创作与表演申报了我校的重大课题招标并获得立项。12月,又被批准为滨州市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2013年6月,话剧《孙武》的创作与表演申报了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获得活动类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3年9月13日,话剧《孙武》在我校学苑会堂正式上演,我校党委副书记、院长纪洪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杨淑云,滨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范海波、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刘凤霞等领导及全校近1000名师生观看了演出。演出主题鲜明,场面恢弘,演员表演自然流畅,声情俱佳,得到了观看演出的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充分赞扬。该剧深刻阐释了孙子的战争观、战略战术思想、治军思想和军事哲学思想,使观众进一步加深了对孙子兵学思想的理解,为孙子兵学思想更好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话剧《孙武》的创作、排练和演出,是我校对学生培养形式的一种新的尝试,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能够很好的体现我校多层次、多渠道办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宗旨。此活动的开展,对教师而言,可以进一步充实提高自己的学识和素养,积累和丰富多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经验;对学生而言,可以拓展其个性培养空间,提高学习兴趣,增长知识才干,增强策划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与意志力,使其感到成就,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工作实践中做出更好的成绩。
话剧《孙武》的排练和演出,必将更好地宣传《孙子兵法》,帮助广大民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更深刻地领会《孙子兵法》的内涵和精髓,使《孙子兵法》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促进《孙子兵法》在社会生活中的更广泛应用,促进《孙子兵法》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同时也为进一步发掘、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