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8-06浏览次数:
6391以文化人崇实尚新
——记山东航空学院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是2015年7月以原中文系、历史与社会学系为基础,整合旅游管理、法律事务等专业组建而成。现设有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点,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两个本科专业,旅游管理、小学语文教育两个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学专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均已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二级专业认证。现建有山东省人大立法研究服务基地——地方立法研究院、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南高加索研究中心、山东省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山东航空学院兵学文化普及教育基地等省级平台;现拥有滨州市人大立法研究基地、滨州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等市厅级平台,学校航空文化研究中心、齐鲁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东北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平台。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研究创新团队获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
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双师型教师21人。其中,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滨州渤海英才突出贡献专家1人、十佳滨州文化英才1人、滨州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校杰出人才1人、校中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4人、校教学名师3人。聘请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20余名知名学者为兼职或客座教授。
学院设有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汉语、文论与写作、语文教育、中国史、世界史、旅游、博物馆等教研室;建有微格教室、书法教室、话剧工作室、旅游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实验室总面积12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00余万元。
学院教科研结出累累硕果。近年来,先后荣获“学校教学工作先进集体”“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立项国家社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教育部“汉语桥”项目1项、教育部国际中文教育课题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25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9项、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项目3项、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计划项目1项以及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市厅级科研项目50余项,到账经费300余万元。出版著作、教材55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CSSC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0篇。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优秀案例一等奖1项以及市厅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8项。与山东省人大、滨州市人大、滨州市政协、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博物馆等50余家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合作,立项横向课题40余项,到账经费1700余万元。地方立法研究院课题调研成果受到省人大的好评,多次获时任省人大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学院在长期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重情怀、强能力、促发展”的育人特色,建立了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企业“多位一体”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围绕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成立了黑眼睛话剧社、鸣仁辩论社、百草文学社、子衿汉服社等学生社团,开展了“诗文阅读”“语言调查”“创意写作”“研学活动”,以及国学达人挑战赛、孙子文化产品创艺设计大赛、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孙子兵法辩论赛等系列特色活动,出版《百草》《渤海学坛》等杂志报纸,定期举办学生技能比赛、教育论坛等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实践能力。学生获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3项,连年在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中成绩名居同类院校前列。在“华文”高校语文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竞赛等竞赛中获奖多项。立项并完成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项、校SRTP项目40项。人文学院团总支荣获“滨州市五四红旗团总支”等荣誉称号。多次组织师生赴新疆对当地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提升培训,有效的促进了鲁疆文化交流。
近年来,学院本科生考研升学率保持在35%以上,多名专科学生在校考取硕士研究生。多名毕业生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优秀学生和省级优秀毕业生。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达90%以上。毕业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实践能力和优良的职业素养”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多数毕业生成长为单位骨干力量。
跨入新时代,人文学院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对接国家、省和地方等发展战略和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科为引领,专业为依托,提升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坚持高质量发展,服务学校航空特色发展,把人文学院建设成为教学与科研并优、在省内有独特地位和影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学院,为学校建设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